中国av

上一篇:下一篇:

【会议预告】“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”青年创新团队学术研讨会

发布者:黄亚群发布时间:2025-10-16浏览次数:10

“中国历史中的货币制度转型与信用秩序构建”学术研讨会

会议议程

会议地文泉楼南206会议室

开幕式时间:20251018 8:30-8:40

宋丽智中国av 副院长

领导致石智雷中国av 院长

上半场研讨

8:40-1200(发言30分钟,评议及讨论15分钟)

主持人:宋丽智

序号

发言人

题目

单位

讨论人

时间

1

兰日旭

镑亏视域下近代中国公债危机

中央财经大学

赵劲松

8:40-9:25

2

赵劲松

Transforming the Financial Landscape: Railroad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China

西南财经大学

管汉晖

9:25-10:10

会间休息

10:10-10:30

3

管汉晖

The rise and fall of paper money in Yuan China,1260–1368

北京大学

熊昌锟

10:30-11:15

4

熊昌锟

晚清“信用货币”改革的制度逻辑与区域困境:以东北为中心

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

兰日旭

11:15-12:00

午餐

下半场研讨

14:30-17:50

主持人:瞿商

1

何平

探索货币形态本质特征的传统中国货币思想史

中国人民大学

燕红忠

14:30-15:15


2

燕红忠

货币创造与中西方货币制度分流

上海财经大学

张国坤

15:15-16:00

会间休息

16:00-16:20

3

彭凯翔

清前期北洋贸易兴起的制度探源——从一份乾隆晚期的平砝史料谈起

武汉大学

何平

16:20-17:05

4

张国坤

10-18世纪中国白银价格变动研究

中国av

彭凯翔

17:05-17:50

闭幕式

17:50-18:00

主持人:张连辉

晚餐




主讲嘉宾介绍

兰日旭教授


兰日旭,中央财经大学中国av 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,兼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等。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金融史、中外经济比较、企业史等领域研究。出版中英文专著等9部、6部编著和参编6部教材,其中3部被纳入国社科中华外译,发表论文100多篇,主持国社科基金5项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项、其他项目13项,获得省部级奖4项。


赵劲松教授


赵劲松,西南财经大学中国av 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,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《中国经济史》编写专家,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。主持国家社科、自科⻘年科学基金项目,并参与多项自科和社科重大、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,论文发表在《经济学(季刊)》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,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,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。研究领域为经济史、金融史,资源错配与金融发展等交叉学科领域


管汉晖教授


管汉晖,北京大学中国av 长聘副教授,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、国际经济学、发展经济学,重点在基于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,财政和货币制度演变,以及历史上的全球化。在《经济研究》(5篇),《经济学(季刊)》(3篇),《经济学报》(2篇),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(2篇)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文章,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。讲授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及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等课程,获多项北京大学和中国av 教学奖。


熊昌锟研究员


熊昌锟,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。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、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委会中青年专家委员。主要研究近代货币金融史、中国经济史、经济体制转型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经济研究》《近代史研究》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、青年项目及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多项。


何平教授

何平,1965年生,湖北省咸丰县人。1991年7月迄今,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,现为货币金融系教授、金融学博士生导师。兼任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;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;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;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。2003年1月至2017年7月,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等职。2000年10月至2002年9月,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事“中日金融发展比较”的博士后研究。2008-2009学年,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(GSAS)Committee on Business & Economics(设于哈佛商学院HBS)从事“美国存款保险制度”的博士后研究。2005年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。2020年度获评中国人民大学“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”。

出版专著《清代赋税政策研究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)、《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》(人民出版社2019年),合著《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》(李稻葵主编,科学出版社2013年)。出版译著《经济史上的教训》([日]冈崎哲二,新华出版社2004年)、《货币制度的世界史》([日]黑田明伸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)、《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》([日]冈崎哲二,中信出版社2010年)、《别无他法——作为终极风险管理者的政府》([美]戴维·莫斯著,人民出版社2014年)、《现代银行业的中国基石—广州十三行担保制度与银行存款保险的起源》([美]葛富锐Frederic Delano Grant, Jr.著,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)。

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《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》(2008)及《清代货币结构与财政货币化》(2015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《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最佳边界与金融风险管理》(2015),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《国家治理视角下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关系研究,1368-1911》。


燕红忠教授


燕红忠,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、中国av 副院长,入选“国家级人才项目”青年学者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;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、近代史专委会主任;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,“马工程”重点教材《中国经济史》《中国金融学》编写专家。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史、商业史、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历史研究》《经济研究》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,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。


彭凯翔教授

彭凯翔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。研究兴趣为反思经济长期变迁过程与市场制度的演化,并尝试将制度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,对明清以降中国的物价、金融、市场体系及其制度基础的变迁进行研究,比较早期近代以来中西方制度变迁的路径并探讨其机理。出版《从交易到市场——传统中国民间经济脉络试探》、《清代以来的粮价: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》等多部著作,在《经济研究》、《经济学(季刊)》、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


张国坤博士

张国坤,中国av 讲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史、量化历史等,在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、《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。